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园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详细内容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与答

来源:团委 作者: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发布时间:2022-12-02 10:08:00 点击数: 【字体:


引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慢慢地从电视上、报刊里进入到大众日常生活中,它和党政工作、思想教育联系在一起,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接触到这一民族理论与政策。但实际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流行”范围还不太广。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01

什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并划归在“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之中。如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了学界的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也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


学者们在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的时候,通常会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取出来进行概念内涵的分析,而“铸牢”作为动词则常常被用以分析党和国家的工作和实践。尽管学界在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这一议题上在学界已有诸多研究,但于大多数人而言,无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是“铸牢”,都不是能直接通过字面表述来理解和认知清晰的。目前就大众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议题,而主要出现在官方媒体与政府公务之中——作为一面旗帜来引导民族领域相关的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究竟是什么,最终在2021年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给出答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届时,社会各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大多从议题讨论转变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层面。

02

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地是接触“中华民族”这一名词而非“中华民族共同体”,人们通常将“中国人”、“五十六个民族”等同于“中华民族”。简单来说,其他国家有法兰西民族、美利坚民族、大和民族等来为其民族国家的身份作注解,我国的“中华民族”则是将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其中作为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共同体”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并因时间与应用而有所变化,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语境中,“共同体”更接近“拥有共同的特质,或相同身份与特点的集体”,这样的“关系”将人们维系在一起。此外,学界还给“共同体”附上不同的前缀,来呈现这一集体反映出的特性,例如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等,而“中华民族”也可看作是“民族共同体”。


因此,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什么的回答,关键在于去陈述“共同体”这一后缀使“中华民族”被赋予了何种新的期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所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定“五个认同”,这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也是作为长期性工作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支撑和思想意蕴所在。

03

什么是“共同体意识”?

有学者提出,“共同体意识”一般存在三个核心元素,即“辨识归属要素”、“同一延续要素”和“行为期许要素”,即归属感、延续性和能动性,拥有着三个要素的集体意识就可看作是“共同体意识”。通俗地说,则是一个集体的共有意识需要让这个群体的人产生归属感,并且将这套观念思想延续下去,同时人们还能够将其运用到现实的实践中,去改造生活。


不过学术化的回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语境下,有着更易懂的答案——“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我们要铸牢的,便是这四个“与共”反映出的理念与意识。

04

为何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我国新时代最重要的民族理论与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根据目前国家发展的情况而做出的重大论断,不仅与我国民族工作的发展紧密联系,同时还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最终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好质量发展。面对新挑战和国际形势变换带来的风险,只有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方能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向心力更足的命运共同体。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05

如何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面向全国国民的一项大政方针,一项系统性工程,与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密不可分。


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推进,体现出鲜明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其中,党和政府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为重要的行为体,不仅在民族工作中坚持这一主线,还逐步地通过党政工作拓展其适用的范围,从而引领中华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了解、认识并铸牢自身的共同体意识。


在众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域中,高校作为育人的主要阵地,承担着思想教育的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中国青年们的心中,使祖国未来之栋梁树立正确的认识,以更好地建设中国的未来;同时学界也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这一理论体系,为具体的实践提供理论的保障。

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理论上都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与丰硕的成果,同时它也不断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公众号新设该理论版块,旨在围绕不断丰富并贴合时代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追随党的民族工作新进程,结合专业所学,进行学术输出。今后,本版块也将紧贴时代脉搏,专注理论界动态,为读者呈现学界在民族理论与政策领域的解读、产出与思考,汇总并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和怎么做,立足“铸牢”的理论内涵,发掘“铸牢”的实践路径。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分部视图“相关内容”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